重庆沙霸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更多>>
更多>>
更多>>
新闻中心

传统产区如何在竞争中突围——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调查

发布日期:2024/5/26 8:27:51

浏览次数: 点赞数: 收藏数: 关注数: 【赞一个】    【收藏】    【关注】    【举报】   【我要收藏】 传统产区如何在竞争中突围——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调查传统产区如何在竞争中突围
——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调查

本报记者 赵 梅
作为高度国际化的酒种,全球葡萄酒行业正发生着全局性、深层次的变化。中国葡萄酒产业也在深度调整中艰难前行。作为我国九大酿酒葡萄优质生态产区之一,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面临着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产区集群效应偏低、产业链条较短等产业发展共性问题。我国葡萄酒产区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突围?
2024年全国葡萄酒、果酒行业年会日前召开。“这次年会传来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年轻化的低度酒受欢迎;二是女性群体消费有意转入葡萄酒市场。这对葡萄酒企业是机遇也是挑战。”甘肃祁连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葡萄酒厂厂长王志斌说,国产葡萄酒生产成本较高,与零关税的进口葡萄酒竞争并无优势,只有深入调研市场,从之前追求的产品差别转化到市场需求差别,才能“绝处逢生”。
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是我国九大酿酒葡萄优质生态产区之一,经过40多年发展,其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但随着近年来全国酒类行业深度调整,加之国内外葡萄酒产业竞争加剧,产区也在经受考验。传统产区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又如何直面挑战,寻找发展突破口?
酒香也怕巷子深
往来穿梭于河西走廊的多个葡萄种植基地,只见一垄垄不同品种的酿酒葡萄藤已出土上架,长势喜人。河西走廊地处北纬36度到40度,适宜的阳光、温度、湿度和土壤,为种植优质酿酒葡萄提供了理想的地理气候条件。西汉时期,出使西域的张骞沿着丝绸之路让葡萄种子和葡萄美酒随着大漠驼铃来到中国,河西走廊葡萄酒的历史由此展开。
但随着全球葡萄酒产业深度变化,坐拥原料品质优势的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也面临着种植、生产及销售环节中的重重难题。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杨肃昌认为,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无论在政策体系构建还是企业发展上,均面临着巨大挑战。
记者调研发现,产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种植环节无法实现全程机械化,人工成本持续增加,从而导致酿酒葡萄种植减量。
在甘肃张掖国风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葡萄种植基地,已到花甲之年的工人许福财正在查看葡萄出芽情况,如今,刚结束出土作业进入防霜冻等田间管理作业,只有在进入夏剪时机械才能出点力。据介绍,葡萄园劳务用工需求多,能招到的工人年龄都偏大,且采收季与制种玉米采收用工重合,关键节点每天工费300元仍招不到人。
由于多是老园子,标准化程度低,葡萄种植中最耗力的采摘和埋土作业均无法实现机械化。“有些机械是国外进口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操作人员不好找,易损配件不好配,也无法享受农机补贴。”张掖国风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厂长陈建军说。
甘肃祁连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潘鸿在调研中发现,截至2020年,甘肃产区酿酒葡萄栽培总面积减少至15.5万亩。减产原因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酿酒葡萄种植周期长、生产成本高,果实收购价格较低,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葡萄栽培过程中机械化水平不高,规模化生产水平低;二是种植业技术保障体系比较欠缺,因霜冻、冰雹等灾害导致葡萄减产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农民缺少有效应对生产危机的技能。